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使馆新闻
驻德国使馆公使李晓驷接受德国青年媒体采访
2013-11-14 18:52

  近日,驻德国使馆公使李晓驷接受德国联邦青年媒体协会的青年记者舍费尔的采访,采访在该协会杂志上发表,全文如下:

  编者按:中国驻德国使馆公使李晓驷希望德国媒体更加客观地报道中国。他还表示,“中国制造”将学习借鉴“德国制造”的经验。

  记者:中国在当今世界中处于何种位置?

  李:新中国成立64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人均GDP仅排名世界第86位。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前几天,有德国报纸评论认为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已不是新兴经济国家,我认为言过其实。在当今世界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希望20年后处于什么位置?并期待如何被世界解读?

  李:去年底,中国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蓝图,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至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将内求和谐法治,外求和平合作,坚持改革开放,注重节约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将加强国际合作,努力追求互利共赢。一个繁荣、稳定、强大的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我们希望,其他国家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理解并支持中国发展。

  记者:您认为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什么?

  李:中德两国人民都有许多传统美德。比如中国人注意保持谦虚和宽容,不喜欢强加于人。德国人做事认真,精益求精,从不满足。中德双方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记者:中国在哪些方面特别欣赏德国或德国人?

  李:德国和德国人在中国有良好声誉。首先,德国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德国的哲学、文学和音乐等深受中国人喜爱。其次,德国能够正视历史,勇于承认和反省历史错误,积极与邻国实现和解,这是受到中国人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德国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德国制造”以其卓越的品质享誉全球,宝马、奔驰、大众、西门子、博世等德国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

  记者:“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德国则信誉不佳,未来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李: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和改进,“中国制造”已成为物美价优的商品的代名词。如今从普通超市到高档商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德国随处可见。我知道德国人是很挑剔的,如果“中国制造”的产品信誉不佳,是不可能进入德国市场的。中国产品带来很多实惠,有助于德国百姓的提高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因而深受欢迎。当然,品牌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德国人,我相信你非常清楚“德国制造”的来历。100多年前,“德国制造”一度被扣上“价廉质低”的帽子。经过德国企业不懈努力,如今“德国制造”已成为工艺严谨、质量上乘的高档产品的代名词。我相信“中国制造”也会学习借鉴“德国制造”的成功经验。

  记者:针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不少,例如在新闻自由、人权、环保等领域。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愿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国际社会在上述领域的要求?

  李:从我作为外交官在德国工作生活多年的经验看,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评价和中国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差距。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媒体仍习惯以很深的偏见和成见,以及采取“双重标准”看中国,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正确和最好的,因而不可能全面、客观的报道和评价中国。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久前北京市发生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造成许多无辜的平民和游客伤亡。北京市警方经过调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恐怖袭击案件。任何不带偏见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恐怖活动予以强烈谴责。遗憾的是,德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没有一句对恐怖暴力活动的谴责声音,反而充斥着对中国政府的批评和怀疑。这非常有损德国人法治、公平、正义的形象。

  中国并不完美,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严峻挑战,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而绝不是为了满足某些国家的要求。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