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热点专题 > 中国西藏 > 西藏的现代化发展
藏族人类学者眼中的“西藏特色”现代化
2009-07-31 17:55

  新华网昆明7月31日电(记者 程云杰 刘娟 吉哲鹏)藏族人民在世界屋脊恶劣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一直是世界人类学者眼中的“奇迹”。随着藏族人民逐步走出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人类学者期待这片土地能够在现代化路径上创造出新的“奇迹”。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博士说:“现代化自17世纪开始就成为全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各个民族没有退路,只有向前走。西藏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试验田,为全球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既实现物质富裕的基础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他说,从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工业化发展来看,这一进程往往会使人们流去情感、流去人与人的紧密关系,古老的互助传统将弱化,在强大的市场力量面前,人们遭受的心理打击和创伤将无法避免。

  格勒认为这种心理和文化的调试带给藏族人民的挑战会更大。他说:“如果将1959年民主改革视作西藏现代化的开始,这一进程要比欧洲晚300年之久。这意味着西藏现代化要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内地兄弟省区,就必须选择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但这种跨越不应该简单地追求速度。”

  作为中国第一位藏族人类学博士,格勒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藏区实施田野调查,对西藏农牧民和城市居民进行抽样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西藏地区经商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农牧民的活动范围逐渐从帐篷、村落扩大到乡和县,甚至扩大到那曲、日喀则、拉萨等城镇市场。

  但是,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藏区农牧民已完全接受了商业经济的价值观,相反,许多农牧民即使家里生活绰绰有余也依然保持着强烈的传统价值观,不愿意出售一切。

  他说:“新的市场经济和自由买卖的环境使藏区新一代的农牧民脱离传统与草根,从‘熟人’社会到‘陌生’社会,从血缘亲属社会到契约社会,深深感受到社会变化的喜悦和丢失传统的茫然。”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西藏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在工业发展和人才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格勒认为,所谓“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一条有别于内地工业化的道路。

  他说,政府可以考虑将现代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引入农村,使牧民呆在牧区就能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这样就可以避免简单复制内地的城市化道路,避免农村居民融入城市所遭遇的城乡冷漠或高犯罪率。在一些自然环境恶劣、人才缺乏的地区,也可以考虑保留集体化的生产方式,靠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