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热点专题 > 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
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在“中欧青年交流年”驻德使馆开放日活动上的讲话
2011-05-07 17:05

(2011年5月6日,中国驻德国使馆)

  

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36年前的今天,中国和欧盟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今年举行的“中欧青年交流年”是中欧建交以来联合举办的第一个主题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庆祝中欧建交36年的重要活动。我谨代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向前来出席“中欧青年交流年”使馆开放日活动的中德两国青年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前不久,一位美国华裔教授出版了一本叫“虎妈战歌” 的书,引发了美国各界对中国式教育的大辩论。后来,“虎妈”的女儿同时被哈佛和耶鲁大学录取,又引起了更大范围的争论。“虎妈”教育方式优劣姑且不论,这件事再次引起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关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 在这个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并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文化的不同随处可见。例如,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峰会期间,亚洲领导人喜欢代表喜庆和吉祥的红色中式服装,而西方领导人则中意代表冷静和沉着的蓝色服装。又如,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以龙的传人为荣;而欧洲人对龙没有这份感情,不少地方认为龙是邪恶的怪物。再如,中国人见面时会热情地问: 你多大啦,结婚了吗,工资多少? 认为这是关心他人,而非打探别人隐私。这对于欧洲人是不礼貌和不能容忍的。那么,中国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我想简单讲几点:

  一、 崇尚集体

  远古洪荒时代是人与洪水博斗的年代。在西方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则是千古流传的美谈。大禹领导人民多年疏通河道、开凿渠道,终于战胜了洪水。中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据统计,在1949年前的2155年里,中国发生了1092次大洪水和1056次大旱灾,近乎每年发生一次大灾。中国70%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处于自然灾害地区,平均每年有3亿人次受灾。如此频繁的严重灾害在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面对如此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抵抗灾害,才能重建家园,才能生存。中文“国家”一词,就是由“国”和“家”组成的,生动地说明了家与国、人与集体的密切关系。11世纪中国文学家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反映了中国人关心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2008年,全中国万众一心支持四川人民抗震救灾就是当代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个生动例证。

  二、 中庸和谐

  什么是“中庸”呢? 孔子解释说: “过犹不及”。就是凡事做过头和不足均不好。荀子又讲: “中得人和”,意思是中庸使人们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中庸”、“和谐”的行为准则,就是处事不能走极端。“中庸”、“和谐”不能被误解为和稀泥、搞折中,而是反对极端主义的主张,是在两个极端中间寻找最合适道路的哲学。实践证明,以一国之力想统治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按某些国家的哲学理论和生活方式生活,对不听话的国家动辄诉诸武力,采取极端方式和手段,只会激化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国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应尊重各国主权和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尊重各国文化和习俗的多样性,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和谐世界。

  三、 睦邻友好

  中国《左传》讲,“亲仁善邻,国之宝”。意思是说与邻国友好相处是一国赖以存在的宝贵经验。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郑和所到之处,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开展公平贸易、传授生产技能、协助镇压海盗,受到广泛欢迎。如果当时郑和以他2万多水兵的庞大海军,每到一处就杀一批土著居民,再留下一些中国人,那现在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去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人民60多年来,特别是过去33年里艰苦努力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既没有将城市化过程产生的亿万无业农民向海外大量移民,也没有将罪犯送往其它国家居住;既没有用武力在海外抢占殖民地和掠夺能源资源,更没有从外国掠夺奴隶。事实证明,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平友好相处、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价值,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石。

  四、 谦虚好学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你夸奖一个中国人的论文写得好的时候,他往往会说,还有不足,请多指教。当你夸奖一个中国人工作做得好时,他往往会说,多亏大家帮助,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政府和执政党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中国领导人定期举行学习会,请国家顶级专家授课,虚心学习和认真研究各国的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是多年来中国在治国理政方面没有出大错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子讲: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时时警醒中国人的做人准则。但不幸的是,现在世界上有一些人却奉行“三人行我必为师”的信条,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到处指手画脚、挑剔别人;如若不听,还大发雷霆,横加指责。老子讲: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说,真正博学者并不去炫耀,而炫耀者并不真正有知识。

  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带来了双方人民认知方面的误解。中国作家莫言曾讲过一个故事。100多年前,德国人要在他的故乡招一批儿童学习德语,但中国家长们均将孩子藏起来。因为,他们听说,德国人的舌头是分叉的,害怕孩子学德语会被剪开舌头。这是多么的荒唐。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再也没有人相信这种荒唐的故事啦。但中西文化的差别仍是双方交流中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如何超越中西文化的差异,加强中欧青年之间的交流,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 尊重文化多样性

  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大约5000多种语言。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当今人类的灿烂文明。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和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都是人类文明的杰出代表。文化间的差异,不应成为以势压人的借口或否定它国文化的理由。希望青年朋友们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二、 减少文化逆差

  我们都知道国家间有贸易逆差,却很少注意中国与欧洲间的文化逆差。中国中小学生大多知道《海底两万里》,甚至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红与黑》等外国名著,但有多少外国人知道中国的《道德经》、《论语》和《山海经》呢?中国已经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名著全部都译成了中文。一家中国出版社出的圣经就达5千多万本。在德国书店中介绍中国名著的德译本则寥寥无几,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也为数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这种文化逆差是缺少相互理解的重要原因,应该正视。希望青年们能努力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促进中欧文化交流,尽快缩小文化逆差。

  三、 提倡换位思考

  远东、中东、近东是人们所熟悉的地理概念。但人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从欧洲人角度确定的地理概念,如果从亚洲人角度来看,这些地理概念应该是远西、中西和近西。在中国清代,中德两国学者曾在将欧洲科技成果译成中文时,就将欧洲称为远西。中国古诗云: “横看成岭侧看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也是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得到不同的感受和结论。例如国家的统一问题,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由于长江、黄河横贯万里又时常发生水灾,仅出于治河的目的,中国也必须统一。而德国在1871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统一,而在二战后又分裂了45年,直到1990年才再次统一。因此,中德两国人对待自己国家统一问题的感受和看法有时不尽相同。希望中欧青年在研究对方文化和历史时,换位思考,从对方的历史和角度来理解和研究对方的文化。也许,这是更有效的办法。

  四、 全面看待对方

  不少朋友们在波恩看过著名的贝多芬雕塑像。从远处看,贝多芬的形象生动逼真,从近处看,只是一堆水泥条。人们在惊叹雕塑家匠心独具的同时,或许能悟出一个道理。这就是,要全面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如果仅注重一个细节并将其放大,将曲解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中西文化中既有优秀遗产,也有糟粕污垢;中国和欧洲各国社会都有各自优势,也有缺点不足。但这都不能影响中国和欧洲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也不会影响中西文化做为人类文明优秀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希望朋友们能够像观赏贝多芬雕像一样,全面客观地看待对方、认真学习对方的优秀文化,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朋友们,

  目前中欧之间的留学生人数已超过20万。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有3万多人,在中国的德国留学生也有4000多人,两国高校建立了550多对校际合作关系。这一趋势仍正在发展。“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为中国和欧盟各国青年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促进认知、增进友谊的有益平台。明年,中国将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为两国人民包括青年提供新的交流平台。青年是未来的主人,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力军,也是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传承者。我相信,青年朋友们在促进中欧文化交流方面一定会做出新的努力、取得新的成绩。

  最后预祝“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推荐给朋友
  打印